專家點評
  據北京市文物公司專家張效丞介紹,這件田黃石濟公戲犬擺件呈淺杏黃色,手感溫潤細膩,寶光深厚亮麗,透光處蘿蔔紋明顯。所雕濟公羅漢長臉大耳,面相和善,垂目微笑,身戴佛珠108顆,逗弄懷中小犬,游戲人生之情極為傳神,為當代名家林東雕刻,是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田黃石雕擺件。
  別看在北京已經工作了14年,但陳真雲說話時依然透著濃重的家鄉味兒。他有一塊黃色的、巴掌大小的石頭,像珍寶一樣收藏著。“這塊石頭是奶奶從地里挖出來的,已經珍藏很多年。小時候,感覺這石頭特別神秘,總是在家裡窮得快揭不開鍋的時候,奶奶才拿出來,但也只是瞅瞅又收好。”直到長大後,陳真雲才知道這塊兒黃石頭名叫田黃,十分珍貴。
  記者註意到,這塊田黃石的大小恰好能放在手心裡,在上世紀80年代,陳真雲的父親花了數百元,請來雕刻師林東將這塊石頭精雕細琢幾個月,才變成了現在的模樣。石頭被雕上了濟公戲犬的圖案,無論是人物的髮絲還是小狗的毛,都雕得活靈活現。更令人稱奇的是環繞在濟公脖子上的那一圈佛珠,一顆顆比芝麻還要小的珠子圓潤剔透。石頭摸上去仿佛手指尖已經觸碰到了嬰兒的肌膚,細膩而又光滑。仔細觀察下,記者發現石頭有些半透明的感覺,就像是凝固的肉凍。
  “這種石頭叫田黃凍,在田黃中也屬於品相很好的那種。”原來,陳真雲的老家就在福建壽山村。這塊石頭是當年奶奶勞動時從地里挖出來的。“聽奶奶說,她去地里鬆土的時候,發現的這塊石頭。”那個年代,田黃還不像現在這樣,有人願意出高價來購買。於是奶奶便將這塊石頭藏在了家中。“奶奶知道這塊石頭的價值。”原來,只有壽山村這邊的十畝三分地里才出產這種名為田黃的石頭。從清朝乾隆年盛行用田黃治印後,很多達官貴人紛紛重金收購田黃。“那時候就有一兩田黃三兩金的說法。”正是知道石頭的珍貴,奶奶便將這塊石頭一直珍藏著,即使是在家裡也不輕易示人。
  很小的時候,陳真雲就發現了奶奶收藏的這塊石頭。因為有一次家裡窮得快揭不開鍋了,奶奶掏出了石頭,猶豫半天,最後還是又收好了。“在我們那塊地里盛產田黃,農耕時運氣好的話,還能挖出一兩塊。”有的村民因為家裡實在太窮了,就會在青黃不接的時候,用這小黃石頭換上一袋子糧食,讓家人吃頓飽飯。
  “還有一回,奶奶拿出石頭看,我想摸摸,還被她說了兩句。我就想這是什麼樣的石頭,有什麼好呢?”也許正是奶奶護著這塊石頭的神秘感,激起了陳真雲的好奇心,他也開始關註起從自家地里挖出的這種小石頭了。改革開放初期,農村包產到戶,陳真雲家的運氣比較好,分的耕地恰恰就在出產田黃石的那段狹長地帶上。“小時候,地里還會種糧食,但是後來隨著條件改善,再加上到我們那邊收購田黃的港台商人越來越多,村裡的人便不再種糧食,開始從地里挖田黃了。”陳真雲說,也許是受到利益的驅動,以至於晚上,家人都要到地里巡視一番,怕有人盜挖自家田裡的田黃。
  陳真雲家的地也被來來回回地翻了有七八遍。“田黃是一種很有靈性的石頭,就埋藏在一米到三米深的地下。三米以下就挖不出田黃了。”陳真雲告訴記者,田黃石的產量越來越低,以前指甲蓋那麼大的田黃石大家看都不看就扔回到地里,但現在這樣的小石頭也都被打上孔,穿成珠串。“過去講究一兩成材,但現在這樣的標準已經降低到20克了。”陳真雲家的這塊地里也出過不少的田黃石,但是沒有一塊像奶奶保存的這塊這樣漂亮。所以奶奶也有意將這塊石頭留著,準備傳給自己的子孫。上世紀80年代,陳真雲的父親把這塊田黃帶給了雕刻師林東,請他來進行雕刻。“一般都知道田黃的珍貴,所以雕刻的原則就是,能省料就省料。”於是,這塊收藏了數十年的田黃被賦予了新的靈性。
  今天上午,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公司瞭解到,目前文博會工作人員正在從本報刊登的老物件中進行認真篩選,將其中最有特點的老物件展示給大家。本報記者 李環宇 文並攝 J002  (原標題:地里挖出老田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91yesvc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